https://tinyurl.com/2ynvn3x7 全球新創產業在 2023 年度過了沉悶的「重整期」,大批獨角獸陣亡後,投資人與創業者 紛紛將目光轉向最火熱,也最有前景的一項技術上,那就是人工智慧。 如果你不知道 2023 年堪稱是「獨角獸版」的新冠疫情,看看這個數據。在這一年內,終 止營運的新創企業其募資金額總計超過 41 億美元,相當於 2019~2022 年 4 年的總和 。估值超過 40 億美元的醫療保險新創 Olive、估值 38 億美元的智慧卡車車隊新創 Convoy 和估值 23 億美元的減塑紡織新創 Zume,全都在這一年關門大吉。 此外還有超過 20 家獨角獸,已經有 2 年沒有進行新一輪募資,其中包含台灣人也很熟 悉的 Notion、AirTable 和 Grammarly。在一片低氣壓下,人工智慧,特別是生成式人工 智慧(Generative AI)幾乎成為新創產業夜空中最亮的星。 根據 CBInsights 統計,從 2023 年第二季以來,只要是有導入 AI 相關技術的新創,獲 得資金便至少多出 20%,如果進行到 B 輪以上的大型案子,AI 相關新創獲得投資的金額 甚至會多出 59%。Startup Genome 新創生態系報告則指出,2023 年 AI 和大數據是最受 投資人關注的產業,占據全球新創投資市場總金額 28%。巧合的是,2023 年美國消費性 電子展(CES)上,台灣參展的 96 支新創團隊中,占比最高的領域就是 AI 與機器人( 28%),而與 AI 密不可分的數位醫療、智慧城市與環境永續也分別占比 20% 與 18%。 這一切資訊都指向一個明確的趨勢,AI 已成為貫串所有產業的核心技術,Microsoft 不 僅重金投資 Open AI 100 億美元,同時也在產品、人力與資料端全力支持,就是想要穩 定領先基礎。Amazon 和 Google 也不落後,接連端出多種 AI 應用服務,最讓業界震驚 的莫過於蘋果公司,他們狠心終止開發十年的電動車專案,目標就是要整合資源,全力開 發生成式 AI 項目。 雖然 AI 無疑是 2024 年最重要的新創趨勢,但除了手握巨量資源的科技巨頭外,新創公 司的焦點還是落在如何具體應用到不同領域,TrendForce 分析師認為,2024 年值得特別 關注的有三大領域,分別是資安、智慧醫療和零售服務。 AI 技術飛躍,成資安雙面刃 在資安戰場上,AI 已經成為最強的矛和盾,入侵者利用 AI 降低攻擊難度,防守方則使 用 AI 偵查弱點,不過在產業現況來說並沒這麼單純。由於資安攻擊防不勝防,多數企業 又抱持著消極心態,「目前在業界來說,AI 對資安最大的幫助並非未雨綢繆,而是亡羊 補牢。」TrendForce 分析師曾伯楷指出,透過 AI 工具,資訊管理人員可以在資安事件 發生後,快速的分析攻擊路徑,將漏洞補上,降低再次被攻擊的風險。 另一方面,由於資安人才缺乏,許多資訊管理人員都是兼職做資安,在生成式 AI 技術導 入後,包括 Cisco、Palo Alto Network 等,都利用 GAI 簡化操作難度,管理人員可以 用自然語言對談的方式,就完成過去相對複雜的資安工作。 儘管如此,對多數中小企業和終端用戶來說,佈署完整而強力的資安防護成本仍然高昂, 成果卻難以體現。為了進一步提高資安防護力,許多製造商開始轉向從供應鏈上游展開資 安佈局。以台灣最重要的半導體產業為例,就催生出硬體資安新創 Jmem Tek,他們改變 傳統晶片寫入方式,藉由熔絲與反熔絲編程法將傳統的一位元進階成多位元,並且打亂位 元排列組合、避免駭客進行反向工程,能夠應用在 IoT、車用電子和電子硬體防護等產業 。目前許多晶片大廠,像是英飛凌、ARM 和 NXP 都在上游開始做硬體防護,讓這個市場 快速成長。 隨著網路攻擊、資訊外漏等事件不斷增加,提供資安新創迎來巨大的成長空間。根據 Global Information 估計,光是物聯網安全市場規模,到 2024 年將達到 66 億美元, 預計 2029 年將達到 280.1 億美元,2024~2029 年複合年成長率為 33.53%。IDC 也預估 ,到了 2026 年全球將有 30% 大型企業將會藉由投資自主安全營運相關的方案,提高資 安事件的修復、管理和應對效率。但分析師也提醒,資安是高度敏感議題,一般來說企業 還是會偏好傳統大廠,新創公司要切入的難度不低,是這個市場的風險,也可能是機會。 全球大廠率先投入 AI 打造精準醫療,台灣新創跟緊腳步 醫療與藥物是智慧化投入程度最高的領域之一,特別在藥物研發部分,過去十年來,美國 食品藥物管理局核准的藥物中,有三分之二都屬於「小分子」藥物,而小分子藥物研究高 度依賴 AI 協助,領導廠商包括 Recursion、Benevolent 以及最受關注的 Insilico Medicine,他們在 2023 年宣佈,史上第一款從頭到尾由 AI 研發的抗癌藥物 ISM5411, 已經進入第二期臨床試驗,讓世人看見 AI 開發藥物的速度有多麼驚人。 如果你覺得這些廠商名不見經傳,影響不大,那就錯了。Insilico Medicine 的主要投資 人就是強生集團的子公司 Janssen 製藥;Recursion 的主要投資者則是拜耳子公司 leaps,羅氏藥廠更是與多個 AI 藥物開發新創合作,能夠精準找出受試者,加速開發過 程。 另一個更像是科幻電影情節的智慧醫療,也在 AI 助陣下逐漸實現,就是腦機介面( brain computer interface),在四肢癱瘓患者的腦部植入微小的處理器,就能協助患者 用意識控制手機和電腦滑鼠,目前已經有 2 家新創公司開始人體試驗,分別是馬斯克主 導的 Neuralink,和貝佐斯與比爾蓋茲投資的 Synchron。 根據 TrendForce 預估,全球智慧醫療市場有望於 2025 年突破 3,600 億美元,而台灣 的數位醫療相關營業額在 2022 年也已經達到 500 億新台幣,隨著 AI 進步,台灣智慧 醫療相關新創也成為一大焦點,有 14% 創業者都投入這個領域。 為消費者量身打造,智慧零售帶動大量商機 人工智慧一直都被期望能夠改變零售樣貌,但在隱私問題關注增加後,一度發展受挫,曾 經紅極一時的無人商店,也因為種種因素發展停滯,不過生成式 AI 卻可能帶來新的轉變 。 「零售科技現在進一步朝向高度客製化方向移動,有點像是每個消費者的購物顧問。」 TrendForce 分析師曾伯楷表示,以全球零售龍頭 Walmart 為例,他們提供的最新服務就 是基於生成式 AI,消費者只需提出一個模糊的需求,電腦就能提供完整的一套購物清單 ,再讓消費者決定要買哪些東西。 舉例來說,目前我們在網路購物時,已經很習慣搜尋我們想要的產品,但常常要花去很多 時間,還很容易分心逛到別的東西去。「現在消費者可以告訴購物助理,我想要幫兒子辦 一個烤肉派對,電腦就會幫你準備好所有你需要的物品。」 Walmart 的這項服務是由 Microsoft 提供,背後的技術來自 Open AI,而 Google 則已 經準備將生成式 AI 帶入企業服務專員,在 B2B 領域提供服務。網購巨頭 Amazon 也已 經開始測試購物助理 Rufus AI,準備改變零售樣貌。 除了大型企業,台灣也有一些新創借力人工智慧,在不同領域推動智慧零售,咖米科技就 針對台灣人很愛買的保健食品,推出一站式客製化服務,讓消費者可以量身定製自己需要 的保健品,而不用被瓶瓶罐罐堆滿家中,試圖在這個垂直領域搶占商機。 AI 無所不在 除了上述領域能夠看到結合 AI 的新創快速發展,2024 年的新創產業裡,人工智慧可說 是無所不在,無論是全球市場或是台灣本地,這個趨勢都相當明顯。不過 AI 並非萬靈丹 ,就以最熱門的 ChatGPT 為例,許多用戶都開始反應,電腦給出的回應品質下降,這一 方面可能是使用者的「期望值」提高了,一方面也是因為運算資源有限,平台可能會減少 機器學習系統內的參數量,來節省時間和算力。 最後也最重要的,無論在哪一個領域導入 AI,都必須考量到出錯的可能, 因此核心決策,最終還是要交給人類處理,才能避免犯下不可挽回的錯誤。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web.org.tw), 來自: 114.137.52.247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pttccweb.org.tw/Tech_Job/M.1715275310.A.DD7
ggian123 : 台灣什麼都沒有愈來愈慘了 05/10 01:26
ymlin0331 : so... no AI no 資安 issue XDDD 05/10 01:26
zxp9505007 : 台灣有啦 這篇新聞沒提而已 05/10 01:50
chauan : GAI? AGI? 05/10 02:57
DrizztMon : 錢的再分配 05/10 05:48
sijiex: 隔壁桌的人竟然在討論包養... 05/10 05:48
DrizztMon : 反正台灣怎樣都能吃到硬體紅利 爽到了拉 05/10 05:49
azrael1011 : ….獨角獸這詞 媒體真的知道定義? 05/10 10:02
EKman : 不是台灣沒有,是你沒有 05/10 13:23
cathychg : https://i.imgur.com/evcSkCR.jpeg 05/11 06:15
cathychg : Are you sure this is work hard 05/11 06:15
VLADINA: 樓上是不是被包養 05/11 06:15